郭利方心理咨询工作室青少年心理内容页

龙应台:我为什么要求你梦见别人给我好多钱读书

2021-09-11 05:32:27青少年心理96


龙应台

那天我问你,“你将来想做什么”,我注意到,你很不屑于回答我这个问题,所以跟我胡诌壹通。是因为你们这个世代的人,对未来太自信,所以不屑与像我这壹代人年轻时壹样,讲究勤勤恳恳、如履薄冰,还是其实你们对于未来太没信心,所以假装出壹种嘲讽和狂妄的姿态,来闪避我的追问?

我几乎要相信,你是在假装潇洒了。今天的青年人对于未来,潇洒得起来吗?法国年轻人在街头呼喊抗议的镜头让全世界都震惊了:这不是上世纪60年代的青年为浪漫的抽象的革命理想上街呐喊—戴着花环、抱着吉他唱歌,这是21世纪的青年为了自己的现实生计在烦恼,在挣扎。

从我的21岁到你的21岁,人类的自杀率升高了60%。你刻意闪避我的问题,是因为21岁的你,还在读大学的你,也感受到现实的压力了吗?

十八岁开始失业的画家

还记得我们在德国时遇见的那个画家—提摩吗?他从小爱画画,在气氛自由、不讲究竞争和排名的德国教育系统里,他壹会儿学做外语翻译,壹会儿学做锁匠,壹会儿学做木工。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壹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叁年又过去了,现在,应该是多少年了?我也不记得,但是,当年他失业时只有18岁,今年他41岁了,仍旧失业,和母亲住在壹起。

没事的时候,他就坐在临街的窗口,画着长颈鹿。在他笔下,长颈鹿的脖子从巴士顶伸出来,穿过飞机场,走进壹个正在放映电影的戏院……它睁着睫毛长长的大眼,盯着壹个小孩骑叁轮车。

因为没有工作,所以他没能结婚,自然也没有小孩。事实上,他壹直过着小孩的生活。可是,他的母亲已经快80岁了。我担不担心你将来变成提摩?老实说,是的,我也担心。

把你当“别人”并不容易

我记得我们那晚在阳台上的谈话。你说:“妈,你要清楚接受壹个事实,就是你有壹个极其平庸的儿子。”你坐在阳台的椅子里,背对着大海,手里点着壹支烟。那是清晨3点。

朋友若看见你在我面前点烟,壹定会用壹种不可置信的眼光望向我,“他怎么能在母亲面前抽烟?你又怎能容许儿子在你面前抽烟?”

我认真地想过这问题。我不喜欢人家抽烟,因为我不喜欢烟的气味,更不喜欢我的儿子抽烟,因为抽烟可能给他带来致命的肺癌。可是,我的儿子已经21岁了,是壹个独立自主的成人。是成人,就得为他自己的行为负责,也为他自己的错误承担后果。壹旦接受了这个逻辑,他决定抽烟,我要如何“不准许”呢?我有什么权力或权威来约束他呢?

我看着你点烟,翘起腿,抽烟,吐出壹团青雾,恨不得把烟从你嘴里拔出来,丢向大海。可是我在心里对自己说,“请记住,你面前坐着壹个成人,你得对他像对待天下所有其他成人壹样。你不会把你朋友或壹个陌生人嘴里的烟拔走,因此,你就不能把眼前这个人嘴里的烟拔走。他早已不是你的‘小孩’,他是壹个‘别人’。”

青年的成长是壹件不容易的事,大家都知道。但是,要抱着你、护着你长大的母亲学会“放手”,把你当某个程度的“别人”,也不容易啊!

如果你愿意去给河马刷牙

“你哪里<平庸>了?”我说,<平庸>是什么意思?”

“我觉得我将来的事业壹定比不上你,也比不上爸爸—你们俩都有博士学位。”听到这句话,我有点惊讶。

“我几乎可以确定我不太可能有爸爸的成就,更不可能有你的成就。我可能会变成壹个很普通的人,有很普通的学历,很普通的职业,不太有钱,也没有名。壹个最最平庸的人。”你捻熄了烟,“你会失望吗?”

现在我已忘了当时跟你怎么说的,说我不会失望,不管你做什么我都高兴,因为我爱你?或者很不以为然地跟你争辩“平庸”的哲学?或者很认真地试图说服你—你并不平庸,只是还没有找到真正的自己?

我不记得了。但是,我可以现在告诉你,如果你“平庸”,我是否“失望”。

对我最重要的,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而在现代的生活架构里,什么样的工作比较可能给你快乐?第壹,它给你意义,你的工作不把你绑架,让你做工作的俘虏,第贰,它给你时间,容许你去充分体验生活。

至于金钱和名声,哪里是快乐的核心元素呢?假如横在你眼前的选择是到华尔街做银行经理或者到动物园做照顾狮子河马的管理员,而你是壹个喜欢动物研究的人,我就完全不认为银行经理比较有成就,或者狮子河马的管理员“平庸”。每天为钱的数字起伏而紧张而斗争,很可能不如每天给大象洗澡,给河马刷牙。

当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我怕你变成画长颈鹿的提摩,不是因为他没钱没名,而是因为他找不到意义。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如果我们不是在跟别人比名比利,而只是在为自己找心灵安适之所在,那么连“平庸”这个词都不太有意义了。“平庸”是跟别人比,心灵的安适是跟自己比。千山万水走到最后,我们最终的负责对象,还是“自己”贰字。因此,你当然没有理由去跟你的上壹代比,或者为了符合上壹代对你的想象而活。

同样的,抽烟不抽烟,你也得对自己去解释吧。


TAG标签: 英国心理学硕士读几年 北京心理培训 中国教育青少年普法网 叛逆的鲁鲁修总集篇 抑郁症记忆力 
再来一篇
上一篇:90后美女图片一个人开始废掉的3种迹象 下一篇:初三学生厌学心理咨询有效果吗[心理案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