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利方心理咨询工作室青少年心理内容页

[亲子照]科学母爱,从鸡毛蒜皮着手

2021-09-10 22:46:01青少年心理104

针对中国母亲教育的现状,全国妇联儿童部、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等单位曾联合开展过一项调查,结果发现,中国青少年对妈妈的不满,主要集中在“妈妈每天都唠叨个没完”、“妈妈太强调我的学习成绩”、“当我给同学和朋友打电话时,妈妈非要坐在旁边听”等鸡毛蒜皮的小事情上。超过9成的孩子经常对妈妈说的一句话则是———“妈,您少说两句行吗?”

妈妈对孩子的爱当然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如果发挥不当,就很有可能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在记者采访过程中,很多母亲教育的提倡者们都提出了“科学母爱”的概念和相关案例,希望母亲们通过学习,让母爱变得更纯粹,更有效,更和谐。

为什么妈妈就一定得“唠唠叨叨”

案例:在黑龙江省五常市的“母亲教育协会”,成员马志云曾做过一次“公开检讨”,因为同仁们帮她制定的计划被她执行得一塌糊涂。原来,马志云怕上小学的女儿迟到,每天早上都要不停地喊“起床”,却总是事倍功半。为此,小组例会帮她制定了一个改进方案,要求她第一周每天最多喊五次,即便是迟到,也任由女儿自己去承受;第二周则减少到三次;以后逐渐减少,最终实现孩子自我管理,自己按点起床。但一周过去了,马志云依然忍不住一次又一次催促女儿,女儿赖床的习惯也依然没有改进。身心俱疲的马志云发现,教育孩子也需要母亲不断地学习、反省。

[解读]:爱唠叨似乎是大多数妈妈的通病,央视的《实话实说》甚至专门做过一期“爱唠叨的妈妈”。妈妈们给出的道理是:我是因为爱你才唠叨你的,如果我不爱你,我才懒得管你呢!可惜这种特别的“关爱”并不被孩子们认可,这非但降低了妈妈们的“权威性”———在很多家庭里,爸爸可以令行禁止,妈妈说上十次也没用,还可能会激发他们的抵触情绪:你越唠叨我注意这个注意那个,我就偏按照跟你相反的干!

其实仔细分析一下,妈妈的唠叨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就是可以省略的唠叨,比如“吃饭之前要洗手”、“出门走路要当心”、“作业做完了再玩”。试想,难道妈妈不知道,即使她不说,孩子就不知道饭前洗手、过马路当心这些事情吗?当然不是。因为大多数家庭都是由妈妈来照顾孩子的日常起居,所以她们形成了凡事过问的习惯。其实对这样的唠叨,专家们的建议是请孩子“把事情做在妈妈前头”,比如你妈妈刚开始摆碗筷,你就赶紧洗手,并且主动向妈妈强调“我已经洗过手啦”,这样重复十次以上,妈妈开始嫌弃你唠叨的时候,就不会拿这个问题来唠叨你了。

第二种是有用但可以改进的唠叨,比如早上叫孩子起床。孩子肯定知道不按时起床会迟到,但妈妈反复的叫醒服务已经让她养成了依赖心理。很多妈妈喜欢提前一刻钟或者十分钟就叫醒孩子,孩子心想反正时间还不到呢,就继续睡,结果到了点还不起来。“母亲教育协会”给马志云的建议显然是很符合“科学母爱”精神的,妈妈应该准点叫醒孩子,并且以“过时不候、后果自负”的态度,每天只叫一两次即可。即使孩子迟到一两次也没有关系,老师的批评肯定会让她自觉吸取教训,下次不需要妈妈喊第二次就乖乖起床了。

再提醒一下,妈妈唠叨你,确实是出于爱你;你如果一切都做得很好,她的唠叨也会随之减少。

“无理取闹”的孩子肯定有其道理

案例:周日下午,一位职业妇女妈妈正在准备周一的工作,6岁的儿子不时在她身边跑来跑去,磨着妈妈带自己去游乐园玩。妈妈被儿子闹得不厌其烦,只得放下工作,前往游乐园。游乐园里人头攒动,儿子玩了不到一个小时,就告诉妈妈,不想在这里玩了,希望赶紧回家。妈妈这下子爆炸了:“我说不出来,你非要出来。现在出来才一会儿,你就要回家。你是不是故意跟我作对啊?”儿子吓得号啕大哭。妈妈无奈,只得弯下腰想抱起儿子。当她蹲下来给儿子擦眼泪的时候,她的视线正好和儿子平齐,这时她才发现,从儿子的眼睛里能够看到的,都是一些大人们匆匆而过的腿,根本没有其他风景。

[解读]:类似情况可能发生在0-6岁甚至更年长的孩子身上。妈妈们会觉得某些时候孩子是无理取闹,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只是妈妈由于粗心或缺乏经验,没有发现孩子的动因而已。比如在这个案例中,儿子最初可能只是想吸引妈妈的注意力,跟妈妈亲热一下,而游乐园是他认为的可以让妈妈放松下来跟他一起玩耍的地方。妈妈按照自己的惯性思维,根本不会意识到拥挤的游乐园对这个高度的小孩来说,只是一双又一双大人们的腿。其实,这个案例是每个幼儿园老师的入门指南之一,告诉老师们讲话的时候,必须蹲下来,用平等的态度对待小朋友,而不能“高高在上”。对家长们来说,暂时放弃权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看待问题,可能会使事情简单化,“代沟”也不至于那么不可逾越。

妈妈爱看电视,孩子怎会爱读书

案例:著名少儿作家、“大头妈妈和小头爸爸”的作者郑春华女士,经常听到很多家长的诉苦,说小孩根本不爱看书,只喜欢看电视。郑春华了解了一下,原来这些妈妈们自己也是一样,从早上起来就开始看电视,很多家现在不但在客厅里摆放电视机,在卧室、书房里也都有电视机。“如果妈妈都是这个习惯,怎么可能培养出小孩的阅读兴趣呢?我自己当然也喜欢看电视,但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就特别注意,我不希望给孩子一个妈妈整天都在看电视的印象,我希望他印象里的妈妈经常是在看书或者写作。”

[解读]:如果妈妈们发现孩子们花在看电视、打游戏、上网的时间比读书还多的话,就应该主动检讨一下自己的日常行为了。从自然的角度来看,看电视确实比看书更轻松、容易,孩子只要被动地接受就可以了,但是读书却需要孩子自己开动脑筋去参与其中。就像家长下班回家之后,希望得到彻底的休息、不愿意再谈有关工作的事情一样,孩子放学之后,也不会主动地喜欢做功课。妈妈们只要能了解这个道理,就不会一味责怪孩子们爱看电视了,她们自己不也爱看吗?

一个爱看电视的妈妈,很难培养出一个热爱阅读的孩子。妈妈希望孩子能够爱上读书,最好的做法就是自己以身作则。吃过晚饭之后,如果妈妈伏案读书,孩子自然也会跟着学。如果妈妈再能够就孩子的阅读内容与他们展开讨论、推荐更多有意思的图书的话,孩子的阅读习惯并不难养成。

多少专横假借了“开明”的名义

案例:一位有个12岁小姑娘的妈妈困惑于自己“不能战胜女儿”,便同女儿一起去心理医生那里。她对医生说:“我的孩子固执,蛮横无礼,可是,我什么事都让她自己决定。我就是这样抚养她的。例如,当我想同她一起进城时,我就总是这样问她:你是同我一起去呢,还是留在家里?”医生问:“如果你女儿想留在家,你怎么办?”妈妈回答:“我平静地对她说,要是这样的话,她就得不到她想要的东西。您能想象得出她当时对我的态度吗?她居然对我大发其火!”

[解读]:对这样的妈妈,医生要用很大的力气才能使她明白,她这样做只是表面上给了女儿自由,骨子里还是家长专制的。这意思是说,如果妈妈把选择权给了孩子,而妈妈自身又很倾向于某一种选择的话,那么这种“开明”本身就存在着风险,因为孩子可能做出不合乎她心意的决定。但即便如此,妈妈也应该予以支持,而不应该通过“不给女儿买原本要给她的东西”这种方式,对女儿进行“变相的惩罚”。事实上,很多家长都在采用这种“貌似开明”的方式对待孩子,而聪明的孩子一旦看透家长的伎俩,当然会“大发其火”了。

给妈妈们的建议是:要么做到真正的开明,给孩子选择的机会;要么直接对孩子说出自己的意见以及原因,索性断绝孩子“自由选择”的念头,如果孩子知道只有这么一种选择,一般都会心甘情愿跟着家长走的。

时尚也是一种“反叛”形式

案例:曾任新东方教师的罗永浩在课堂上讲的这个故事,可能发生在任何一个中国家长身上。有一天,老罗在街上看到一个十多岁的孩子,“染头发的我也见过,就没见过染成那样的,七八种颜色;耳朵上加起来十几洞,跟出事了似的;裤子拖拉到地上,裤腿肥得可以装进五条腿去,让人一看就生气。但是我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我就问自己:他穿什么样关我什么事,我这么生气干吗?我很快就想通了,我为什么看不惯年轻人的打扮?因为我老了。再想想,我年轻的时候有没有穿过让我父母看着不顺眼、看着血压上升的衣服,有;我父母有没有穿过让我爷爷那辈看着不顺眼的衣服,有,他们都忘光了。”

[解读]:罗永浩对时尚的说法在年轻人中广为传播:“很多人以为追求时尚就是追求美,实际上不全是那么回事。你看中老年人也追求美,但是他们不追求时尚,只有年轻人才追求时尚。为什么?因为年轻人发现,这个世界牢牢地掌握在成年人手中,他们只能通过有限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时尚就是其中的一种。所以很多时尚刚出来的时候,成年人拼命地打击,年轻人倔强地穿戴,每代人都是这么过来的。”

所以,如果妈妈们看着孩子的穿戴或者举止过于“时尚”,努力的阻止往往不一定见效,比较巧妙的做法就是“夸他”。“家长看着越生气,这孩子心里就越得意;如果家长一看,说不错,这孩子可要气死了,‘我爹都说我穿得不错,那我土成什么样子啦?’第二天就全换下来了。”要实现“科学母爱”,以退为进将会是一个重要方法。

TAG标签: 心理学研究生留学 大学心理ppt 小产后抑郁症的症状 
再来一篇
上一篇:过心理学安全感年各种敬酒饭局的背后,终究隐藏了什么? 下一篇:如何成为优秀的咸阳心理咨询思考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