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们将国学列为“无用之学”,因为在那个时候只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救中国。
但当我们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之后,便已经开始重新从我们自己的历史当中,探索一条独属于我们自己的发展道路了。
国学再次兴起。
徐晋如
这原本是一件好事,但很多地方对于国学的理解似乎流于了表面和肤浅,让人啼笑皆非。
在一部分“国学大师”或者“国学班”的眼里,国学似乎就是穿上汉服、念《弟子规》,有了这样非常“国学”的表象,家长满意、他们也能赚得盆满钵满。
但实际上这并不是国学。
类似于《弟子规》这样所谓“国学”,被许多文化界人士抵制,他们直言不讳地指出这些是“伪国学”,例如著名文化学者徐晋如就将《弟子规》列为文化糟粕,希望大家能抵制这样的“伪国学”,这是为什么呢?
而这棵名唤《弟子规》的大毒草,还要“残害”多少青少年才肯罢休呢?
何来《弟子规》?
我们很容易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我们现在所学到国学,都是成书很久的历史经典之作。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我们所熟悉的所谓“三百千”,也就是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都是成书于宋朝乃至更早之前的经典传统蒙学读物,而《弟子规》则是在清康熙年间才写成的启蒙读物,甚至在清朝时《弟子规》的地位还没有现在高。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其作者是李毓秀,他是清朝的一名秀才,他没有中举、没有其他的成就,一次落榜后就回乡开了私塾,以教书为生,这本《弟子规》其实是他的“教材”,主要教的是孝悌之道和一些礼仪、常识。
从李毓秀没有中举,甚至连复读都放弃、就直接回乡就可以看出,其实他的学术水平并不高。
因而他所编写的这本“教材”中其实没有什么高深的道理,艺术水平也不高,只是朗朗上口、让儿童学习时不容易心生厌烦。
李毓秀
但剖起本质,《弟子规》也只是一本普通的启蒙读物,或者说是清代小学生行为守则,而这本教材在清朝时也并不流行,李毓秀一生都没有看到自己的著作“红遍大江南北”。
相较于“三百千”以及其他启蒙作品,《弟子规》不够广博、不够优雅精致,更有一些浅薄狭隘,并不是清代儿童启蒙教材的首选,它的第一次“火”来自于鸦片战争之后,它流行于晚清的祠堂 、茶馆、书馆,用于教农民识文断字、遵守法纪。
到了上世纪90年代,由于《弟子规》通俗易懂、篇幅简短,又不涉及思想上的辩论,它首先在台湾省得到了普及。
而《弟子规》在大陆流行,则是从2004年之后开始的,由于净空大和尚的鼓吹,从2004年到2014年的10年间,《弟子规》的使用率膨胀了70倍,远超《三字经》的2.4倍,这其中无疑是有人为推动的因素的。
而一些“国学大师”更喜欢《弟子规》,大概就是因为《弟子规》中所宣传的孝悌之道更符合家长的心理,让他们更愿意为《弟子规》买单。
不符合儒家思想的“孝悌”
既然《弟子规》中所言是以“孝悌”为主,那么为什么还有这么多学者认为《弟子规》是文化糟粕、是伪国学呢?
因为《弟子规》里充满了对于儒家思想的歪曲。
《弟子规》作为一本注重道德教化的训蒙读本,必定是要与儒家思想结合在一起的,但是又因为《弟子规》是将各类典籍掰开了教授的,这就导致了其中充满了断章取义与扭曲的理解。
例如,《弟子规》中要求孩子要在父母呼喊时立刻到父母身边、要孩子遵照父母的命令办事、要求孩子对父母完全的顺从。
这乍一听似乎是出于孝道的要求,但实际上,在《十三经注疏》中写明,三种不孝的行为中,就包括了一味地顺从父母,而且儒家思想认为这是陷亲人于不义,是最大的不孝。
当然,《弟子规》并没有完全抛弃要劝谏父母这一点,陈毓秀还写道,当父母有过错时,我们应该规劝父母改正,如果父母不肯改过,那孩子就需要继续劝谏,并通过指出“如果父母因此责打孩子,孩子也应该默默忍受”的要点。
完成了一个“假如父母坚持不改,我们除了顺从也别无他法”的逻辑。
可正统的儒家思想,虽然确实有着严格的“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的等级逻辑,但这里不仅有后辈对长辈的尊重和顺从的要求,更要求父亲要有父亲的样子,如果“父不慈”,则“子奔他乡”,也就是说如果父亲不像个父亲,子女也可以离开。
而且,孔子也说过“小杖受,大杖走”,即是表明受到一些小小的责打应该要忍受,但如果打得太重,那么当然应该首先以保护自己为主。
即使这是因为孔子觉得,假如父亲下手过重、打死了孩子,会因此让父亲陷于不义,才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我们也得承认,这比《弟子规》里单纯的顺从高明许多。
另外,《弟子规》中还提出“居有常、业无变”,也就是说要求子女应该终生从事一份职业,这无疑不符合我们现代的价值观。
即使是放在过去的农业社会,子女也不会一味留在家中种田,外出作游学、做官、经商都是稀松平常的事。
孔子虽然说过“父母在,不远游”,但孔子的下一句是“游必有方”,也就是说,孔子并未否定孩子外出发展自己事业的道路,只是要求孩子要告诉父母自己的去处,不能出去之后就杳无音信、令父母担心。
在与父母的关系上,《弟子规》还认为应该要遵从父母的行为喜好,但《荀子》中却说我们的行为应该要符合道义,而不是单纯地迎合长辈、领导,“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才是我们真正的追求。
举一个更贴近我们的生活的例子来看,就是说假如你在北上广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收入也还不错。
但此时你的父母却要求你回老家,考取一个“环卫工的事业编制”,那你当然可以拒绝,因为你有了更好的发展不仅可以赢取一个更好的未来,当然也可以给你的父母更好的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孝顺。
伪国学、假经典
《弟子规》中除了被曲解的孝悌之道 ,还有不少违背我们价值观的理论。
例如《弟子规》认为我们在人际关系中应该遵循“报怨短、报恩长”的“以德报怨”的思想。
但实际上,大家都忘记了《论语》中实际上是他人问孔子“以德报怨怎么样”,而孔子则立刻否定了这一思想,并表示这样的话用什么来报德呢?应该“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因而很显然,《弟子规》中以德报怨的思想是违背了孔子的本意的。
另外,《弟子规》中还教导学生们说:“不关己,莫闲管。”这很显然不符合我们的传统价值观。
因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生以成仁”,因为“天下无道,以身殉道”,因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为正统的儒家思想,要求我们“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要求我们明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才是我们的传统,这才是无数先辈奋不顾身、前仆后继所保护的中国。
除此之外,《弟子规》还对人的道德标准提出了许多近乎苛刻的要求,极大地限制了人的思想和自由发展。
尽管我们需要让孩子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但这不意味着我们要用苛刻的道德标准去绑架他们、限制他们的自由。
因而,很明显,实际上《弟子规》是一部限制了我们个性发展、扭曲了我们传统价值观的伪国学作品。其中虽然有一些有道理的内容,但大部分内容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是我们需要抛弃的文化糟粕。
管理者乃至是父母希望让员工、孩子学习《弟子规》,并严格按照书中的思维逻辑行事,无疑是为了更好的管理,甚至可以说是“奴役”员工、孩子,让他们无条件地顺从自己。
但这很显然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如果真的要计较起来,权利义务应当是对等的,有“弟子规”,当然也应该有“父兄规”,身居高位也应该以同样的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否则怎能得到其他人的尊重和信服呢?
我们应当学习国学,但显然不是像《弟子规》这样的文化糟粕,我们的文化中有唐诗宋词这样的艺术瑰宝,也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思想结晶,学习这些传统文化的精华,才能令我们增长学识、提高本领,谋得更全面的发展和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