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型人格与犯罪心理分析系列之一:劳荣枝案
前言
最近大家比较关注的劳荣枝案,我看了网上的一些针对这起案件的犯罪心理分析,但比较遗憾的是,至今还没有看到比较成体系的运用九型人格来做犯罪心理分析。
九型人格心理分析如果一定要套用一个“科学”和“现代”的称谓,可称为心理动力学。简单来说,心理学家都认为人的外在语言及行为的背后都有某种强大的内在力量所驱动或激发。这些内在力量,我们也称为心理动机。在很多精神分析或者心理分析中,对于心理动机的朔源,可能会追溯到个案的幼年经历、成长过程中与父母或者替代养育者的关系及其具体生活环境等因素。动机可能是人类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尽管它引起了西方心理学家的普遍注意,然而始终缺乏系统的研究。
古老的九型人格,则绘出了一个完整人类的内在性格地图。 在九型人格的传统教导中清晰地指出,人类的性格类型,早于婴儿出生便已经在母亲子宫中形成。也就是说,人类性格的外在呈现,例如一个人是外向还是内向、悲观或者乐观固然有着后天环境因素影响,然而更为重要的基础则是个体本身内在性格的天生禀赋。 我们认为这个禀赋在人的物理身体上有其神经物质基础。 其形成可能始于第一个胚胎神经细胞发育之初。而内部神经结构的物质基础则决定了个体性格的基础 – 即九型人格所绘人类性格地图。
在九型人格的研究中,我们认为人的外在行为的驱动力由个体的性格特质(character traits)、 特质的特质 (trait of traits) 共同围绕其核心:情绪习性(passion)、防御机制(defense mechanisms)、以及执念(ego fixation)的相互交会、作用和支持所构成。
九型人格把人类基础性格划分为九个大类,而在九种性格之下的每一种性格都具有三种能量走向(副型),即:自保、一对一以及社会。九型人格认为副型是一个人更为基础的性格组成,它们可能更早于九种性格的形成而形成。更进一步的是,九型人格图的动线也指明人类的性格在适宜环境以及压力环境下的种种可能变化状态,等等……
如果说,去理解九型人格以及副型是一个耗时耗力耗钱的大工程,在本系列中,这个知识体系的认知将不做赘述及系统介绍。 转而,我将直接运用九型人格所阐述的各类型的性格特点和定义等客观知识及人格架构组成要素作为犯罪心理分析的必备依据。相信对热爱九型人格的读者乃至对九型人格知识小白去理解个案的心理会有一定帮助。
在所有的分析开始之前,我必须再次指出,人生来并非一张白纸, 每个个体都如同一颗种子。这颗种子有着其自身所携带的特点和特性。如同土壤中的种子等待着适合的阳光空气和水一样,人类的性格种子,也因为不同的成长环境与其本身的特性相结合,呈现出了千姿百态的人类社会。
由于上述原因,在九型人格与犯罪心理的分析中,我们不仅仅要讨论个案的家庭、成长环境,更将重点指向每个个案的个体“种子”来作为心理动机的研究主题。正如所有的“外因”要有“内因”才能起作用。 进而分析这些种子 --- 即不同性格特质在变化的具体环境中的不同展现,并涉及具体犯罪行为的主要特点、特征。
在本系列中,我将尝试剖析在各种貌似矛盾复杂的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心理因素及其之间的相互联系。 基于有限的信息渠道,我将提取个案所展示的“关键性” 及“相关性“行为,运用九型知识来洞悉个案其中的重要性格特质及其相应主要行为,进而进一步理解个案的一般行为动机乃至犯罪心理动机。希望这个系列的分析带给读者的不仅仅只是对于犯罪心理的了解,还有对九型人格知识的好奇、对自我认知的启迪乃至对超越自我人格限制的渴望……
案件背景
劳荣枝,出生于1974年,原九江石油化工公司的小学教师。1996年至1999年期间,劳荣枝跟随其当时的男友法子英先后在南昌、温州、常州、合肥犯下4起绑架、抢劫、杀人案件。
其中劳荣枝参与杀害5人,并抢劫大量钱财。期间,二人共谋且分工明确,由劳荣枝在娱乐场所做陪侍小姐(俗称“坐台”)物色有钱人为作案对象。案发后,劳荣枝使用“雪莉”等化名潜逃。
1999年,法子英在合肥被抓获,并于1999年11月18日被安徽省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逃亡近20年后,劳荣枝于2019年12月在福建厦门落网。
让我们把眼光转向 2021年9月9日上午,在江西省南昌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庭,被告人劳荣枝因故意杀人、抢劫、绑架案而被一审公开宣判。 法官宣布,以被告人劳荣枝犯故意杀人罪、抢劫罪、绑架罪,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此时,劳荣枝情绪激动,听闻死刑判决后当场痛哭,并表示要上诉。
劳荣枝摘下口罩,连说2句“我不服”。劳荣枝称:“我相信法律不会冤枉一个好人,也不会放过一个坏人”。
很多人看了劳荣枝在法庭上的自我辩解之后说,劳荣枝极其狡猾且“心理强大”,结合其与法子英的残忍作案手段,称其为女魔头, 然而,让很多人不解的是,为什么这样一个女魔头却能够如此口口声声说自己是一个好人?
通过法庭审判录像,以及后面的一审宣判,我们可以看到在整个案件的审理过程中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劳荣枝对自己的评价始终保持了前后一致的积极正向,她称所有见过她的人都认为自己是“知性”且“温柔善良”;声称自己从未杀过一只鸡一只鸭,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卷入这个事件中。在她情真意切的表述中,多少显得有几分的无辜。
的确,如果没有了解了法子英和劳荣枝的共同作案经过,从庭审过程来看,是很非常难以相信这样一个说话声音甜美,待人彬彬有礼且容貌秀丽的女子会伙同前男友犯下如此多残忍的罪行。 一切的事实已然于她关于自己形象的自我陈述相去甚远。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通过各路记者对劳荣枝在其逃亡生涯中各方面与她有过接触的人的多方采访:邻居、同事、被捕前男友和他哥哥来看,至今依然有很多相信劳是无辜的说法。而这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是在劳荣枝整个案件中唯一幸存者刘某的妻子,她回忆道:当年看到她,只觉得她年轻漂亮,看上去也不像坏人。人们不禁要问这个“女魔头”究竟是有怎样的“魔力”?她到底是很多人认为的“狡猾”、“心理强大“?还是罪孽深重的她在逃亡后决定重新做人?我们的分析将从这个点开始,进入她的内心世界……
“奉承”和“自夸”
由劳荣枝的庭审前后的自我陈述,尤其在一审宣判时的压力反应下来看,劳非常典型具有一个在九型人格中被称为“自我吹捧”(self-flatter)的关键性格特质。所谓“自我吹捧”,也称为“自我奉承”,是劳荣枝展现出的最为明显的外在特征之一。 就像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其在法庭审理前后对自我的评价都颇为自信且正面积极。就连检查官董丽娟都说,劳荣枝需要被(正面)认可,自尊心很强,需要被肯定后才能与之交流。-- 这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这类“奉承”的外在具体表现:自尊心极强,需要得到他人正面认可。
“奉承”或“吹捧”可以是向内指向自身,同时也是向外指向他人的。这类人不仅始终对自我积极正面评价,同时对他人也采取高技巧的正面交流方式。这使得他们在生活中不断从他人处得到正面回应从而强化内在自我的正面形象。这在心理上造成的一个必然结果是:这类型人通常更不容易感到自己有错; 他们常常觉得自己是个好人,而且是比一般的好还要好得很多的好人。
究其根源,在九型人格的理论中,这源自一种在内在被称为“骄傲”的情绪习性 。 “骄傲”则是去理解这类性格的心理的关键点。但通常来讲,当对这类性格的人提到其性格中的“骄傲”时,他们却往往是一片茫然。
为什么骄傲的人常常丝毫没有觉察到自己的“骄傲”呢?为什么“骄傲”是劳荣枝案的核心内在心理动机并进而显化为“自我膨胀”呢?让我们共同来解读一下“骄傲”是如何在这类性格的人身上隐藏的,并从这个极端案例中一窥其具体展现。
“骄傲”的助人者
之所以骄傲的人看不到自己的骄傲,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回到物质层面。如果说人类的生物神经系统有其自身的智力的话,“骄傲”的情绪习性被隐藏得很好,并常常被伪装成乐于助人。这类性格的人在平常会习惯性关注他人需求,给人的感觉是热情、温暖甚至态度谦卑。 他们通常更具有善意的慷慨并宽宏大量,看起来并不骄傲。
其次,需要指出的是,“骄傲”性格的核心点在于“你不能没有我,而我可以不需要任何人。” 或“如果你没有了我/如果不是因为我,你将如何如何(不好)” 等。拥有这样性格的人通常会认为,其他人会因为有他们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和幸运。因此在九型人格中他们也被称为:助人者。
如果从一个助人者的角度去理解劳荣枝的性格特点,也许就可以破解种种让人看不明白的她的内心世界了。首先,这个类型的人有一种习性:他们的注意力被训练成向外聚焦,以至于忽略了自己的需求。这个习性使他们更容易了解应该如何去适应他人,而不是他们自己的内在动机。
此外,他们的注意力焦点在于他人的注意力和情感之上。他们能够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内在角色,以一种迎合对方喜好的正面形象出现的同时打压内在那个对方不喜欢的自我形象,进而以更为正面形象与他人互动。因此在现实生活中,这类性格的人可以和绝大多数人的感受保持一致,并让他人在与他们相处中感到舒适温暖,他们往往是一个被大家所接纳所欢迎的人。
因此,在劳荣枝前四十年的生命中,我们看到一个处处受欢迎的温暖漂亮的女孩:从小在家是深受父母和哥哥姐姐宠爱的家中最小的女儿;读书后,也被同学评价为在学校乖巧的学生;与法子英亡命天涯时是他的“得力助手”,法子英被抓后更是对她百般包庇和保护;劳荣枝在被捕后哥哥为她奔波不再话下,甚至表示愿意替妹妹赴死;而她被捕前的罗姓男友,则坚信她的过去所作并非是出于劳荣枝本人所愿,并多次联系劳的辩护律师表示愿意竭尽全力来帮助她。
就像在文章开头所提,即便是在铁的证据和血的事实之下,劳荣枝也依然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那些曾经与她密切接触多年的人,都表示很难相信她会参与杀人,而更愿意相信她是被胁迫。这其中的根本原因,除了她成功地塑造了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美好”的自我形象之外,这也与她在平常和他人的互动中,经常帮助他人,为他人着想是分不开的。
不同的我
助人者的自我形象是通过与他人的成功互动的经验所建立的,自我意识则是从他人的反馈中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逐渐明白面对不同人需要做不同的调整,以呈现出最佳的表现。这类性格的人是敏感的,能感受到自己是否展示出他人需要的形象。因此劳荣枝身边的不同朋友对她印象都颇为正向积极其实并不令人感到意外。
而这类人通常还有一种技能,他们能够感觉到自己会因为和谁在一起而略有变化。并能感知在那个热情、温暖随和的我的背后有着很多“不同的我”。 这是什么意思呢?海伦帕尔默从她多年的研究中指出:助人者对于如何与人进行语言、情绪和肢体语音的交流有着很好的认知。他们可以很恰当的塑造自己,“我应该是一个温柔的人,一个有侵略性的人,一个无忧无虑的人,还是一本正经的人?”这并不是假装或者戴上面具的问题,这种感觉更像是与人相处的一种技巧:呈现出别人喜欢的一面,让我们彼此都喜欢。
对助人者来说,似乎每个朋友都被给予了她的某一个部分的角色,但没有人知道完整的自己是什么样的,包括她自己。而当助人者同时和很多不同的朋友在一起时,常常会感觉到某种混乱,因为他们会不知道自己应该展示哪一个自我形象。
回到这个极端案例的关键处,不难想象劳荣枝曾经有过一个令所有人震惊的“不同的我”!令人回味的是,劳荣枝被捕前的微信头像,如下图所示,是一个带有几分邪媚的卡通动漫人物,一个留着绿色长发、绑着蝴蝶结的漂亮却眼神阴郁女孩拿着一个扮着笑脸的鬼怪面具半遮着面庞。个性签名则写着:“永远都学不会说谎哄你开心的:体重秤,镜子,还有银行卡余额”。
在分析荣枝在案件中的角色和内心之前,她与法子英的关系也是这个案件的令人瞩目的关键点之一。让我们先来探究一下助人者在亲密关系有一些什么样的特点。
亲密关系
可以说,在遇到法子英之前,劳荣枝如同一位乖巧可爱的邻家女孩,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她在全家反对之下,毅然从学校辞职,告别家人和朋友,与法子英成为一对亡命天涯的鸳鸯?
要了解这一点,就需要明白在这一类人的内心深处,有着的对爱的巨大需求。可以这么说,助人者的整个人生都将围绕这一主题而展开 –– 感到自己有很多的爱并可以给予他人爱,他们会觉得自己是一个伟大的人。也因此,他们值得从他人那里获得最好的东西。
与法子英这样一个人物的相遇,触发了作为助人者的劳荣枝在亲密关系中的关键性按钮,即:挑战有难度的关系。如同助人者帮助的对象是选择性和具体的,而不是随机一样。在情感中,他们通常被外表美、潜力股或者那些被生活虐待而需要帮助的人所吸引。当自己的幸福与一位重要人物的成功相一致时,他们的才能就会被激发。
对劳荣枝来说法子英毫无疑问是一位“重要人物”。当年他是一个在当地黑道响当当的人物,加之坐过监狱的背景使得他远远背离了普通人的生活轨迹。一个蔑视权威的亡命之徒,并具有明显反社会人格,劳被这样一个人物所追逐,她感到了异常的兴奋。同时,在这个外在甜美的助人者隐秘的内心角落,住着一个享乐主义者。其性格中的叛逆、任性、冲动和不愿循规蹈矩和遵守规则的小火苗,轻轻被点燃后便一发不可收拾。
据报道,法子英当时的生活开销一个月达1-2万,这在1992年前后是很惊人的数字,毫无疑问,这让当时工资只有200-300的劳荣枝体验到前所未有的物质世界。她说法子英告诉她“外面的钱很好赚” – 亡命者有多亡命,享受起来就有多疯狂。 这个视所谓 “爱情” 为生命全部的助人者冲破一切束缚,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家人、朋友和工作,轻率地投身一个充满新奇、刺激、享乐和未知的世界。
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一个很微妙的点是,这段关系貌似是法子英主动追求并俘获了劳荣枝。 但从心理动机上来讲,助人者会主动通过一系列可确保自己获得尊重和需要的诱惑手段,积极地去吸引他人的兴趣, 从而不断地在爱情中获得安全感。这类性格的人在很小就逐渐发展出了一种取悦他人的情绪和敏感性, 这种超强的敏捷性使他们能够快速获得在关系上的成功并达到目的。 简而言之,助人者在亲密关系中更多扮演的是一个积极主动的高技巧诱惑者。 而无论是去付出爱或者提供帮助,都可被视为是一种主动的“诱惑”。
积极的杀人助手
因此,从上述种种的心理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那就是劳荣枝在与法子英共同犯案的四年亡命生涯中,她所扮演的是一个积极的杀人助手的角色。助人者性格的本质特征,导致其在决定跟随法子英共同分享生活的同时也接纳了其抢劫杀人、谋财害命的生活模式。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在这个角色中,助人者也一贯地“积极正面”地与法子英互动,默契地配合法子英的各种需求。
然而在这里,我们不禁要问,连案件检查官都承认劳荣枝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在厦门逃亡期间她在酒吧、KTV、4S店上班,养宠物,报绘画班,学钢琴,学英语还经常跑步等等。可见她也有着与法子英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的一面。这一面的她有是如此积极有上进心并热爱生活,这样一个人怎样能够做到无视他人生命呢?
回到心理分析上的角度, 我们的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赞同劳荣枝所称“没有杀过一只鸡一只鸭”,并且对自己怎样卷入整个事件一片茫然的说法。这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是助人者更大的生命动机在于“爱” – 即通过积极的“诱惑”,帮助爱人成功或达到生活目标,而非杀人抢劫。另外一个原因是这类性格中的防御机制 – “自我压抑”的运作,让他们与自己的需求失联。
自我压抑
“自我压抑”在助人者的人格系统中是作为一个防御机制而非防御现象而存在的。也就是说,助人者在这个防御机制下,自我需求的感知被屏蔽了,从而他们不会感觉到自我需求被“压抑”了,对自我需求的无知成为了一种无意识的行为。这个心理现象是因为在助人者的复杂的心理机制中,自我的需求和他人的需求只能被连接一个。当他们的注意力被他人的需求链接时,自我需求就会自动脱钩。
这个性格的存在方式的盲点是只考虑别人的需要,很少考虑自己的需要。这使得这类人的头脑被他人的梦想所浸透。
这造成的一个直接结果,在劳荣枝的案例显示,她在冲动下行事但否认其冲动并拒绝为之承担后果。 她显示出对整件事的一种茫然,并否认了对杀人的参与且不愿为之行为承担负责。除了求生的欲望外,其中的一个心理因素是她在案件中并没有感受到自己有杀人抢劫的需求和动机,在某种程度上,她与自己失联了。这个失联,也让她在某个重要时刻轻率地决定,选择漠视了他人的生命转而追随和满足法子英的人生的议程。
那么在犯案中劳荣枝是真的没有自我需求吗?答案是否认的,感受不到自己的需求和真正没有需求是两回事。对于助人者来说,他们通常会认为自己是以真诚和直截了当的方式给予他人。而这种“付出换回报”的人格模式隐含着诱惑,自我荣耀和自利。 他们希望以不遗余力支持他人的方式来激励他人以互惠的方式满足他们未表达之需求。 而在这一点上,她从中所获得的丰厚物质回报,就如同其微信签名中的关键词:“银行卡余额”所象征,从没有对她说过谎。
结语
有不少报道和文章称劳荣枝为女魔头,也有看到推论她是整个四年绑架案背后的主谋,然而从我们的分析可以看到,这种说法从心理分析上来看似乎并不能得到支持。我们可以简单来谈谈法子英性格,从而能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劳荣枝在案件中作用。
据报道1999年,法子英在接受警方首次询问中供述,称自己“就是吃绑架这碗饭的”。在整个案件审理过程中他把所有东西都自己担了,并对劳荣枝百般包庇,显出情深义重。他在一审被判死刑后甚至都没有上诉。他说:“对我这种人来说,从犯罪现场把我逮到了,直接拉到刑场毙了,是我最好的归宿…..” 。他似乎对于自己的生命有着很清晰的定位。
根据这些不完整的资料推断,法子英极有可能是九型人格中的八号 “挑战者” 的性格。只可惜拥有很好决断力和行动力的他扭曲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然而这样一个对自己生命有着清晰目标性的人来说,他无疑是整个案件的头领。作为杀人助手的劳荣枝在逃亡的二十多年没有再犯下罪行,各种资料显示出她是一个没有自身生活方向的人,同时也不是一个可以做决策的人。依附着他人的梦想而生活的她同时又骄傲、倔强、且冲动。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在基督教中,“骄傲”不仅被视为一种致命的罪恶,而且是第一位也是最严重的罪恶,比其他人的原罪更为根本。英国小说家杰弗雷. 乔叟 在他的作品《坎特伯雷故事集中》(The Canterbury Tales) 的 “帕森的故事”(The Parson’s Tale) 中所提到:“骄傲产生邪恶的分支:不服从、自夸、伪善、蔑视、兴高采烈、急躁、固执、心胸浮肿、傲慢、不敬和虚荣。”而纳兰霍则指出九型人格的“官方心理学”未能恰当描述这类性格中的虚假慷慨。因为歇斯底里的人格强调了冲动性和自我中心。更准确来说是“表面的慷慨与自我中心互补”。 并指出这类性格将情欲视为一种受爱情愿望所启发的诱惑手段,其终极起源为性。
The End
敬 请 关 注
九型人格与犯罪心理分析
之二:吴谢宇案
公众号 | Seeker After Tru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