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女士有一个儿子,今年6岁多了。小家伙特别调皮,从两岁多开始就喜欢动手打人,几乎每天都会和人动手。
和其他小朋友出现矛盾时打人,大人不满足他的要求时打人,不开心了也会打人。周女士反反复复告诉孩子“打人是错误的行为,不可以打人,有什么事情要说出来”,孩子答应得很好,但是却总是管不住自己的手。
有时大人气急了,会把孩子教训一顿,但是仍然无法改变孩子打人的行为。
有一次,周女士带孩子去参加一个公益心理活动。活动快开始了,孩子需要被送到玩耍区,由工作人员陪同。但是,孩子却挣扎着不愿意走,还把场地里的所有人几乎都打了一遍。在场的人有躲闪的,有笑的,也有看不惯的。周女士非常尴尬,不停地在一旁道歉。
当孩子走到心理咨询师也就是本场活动的主讲人跟前时,孩子还没来得及动手,这位心理咨询师就牢牢抓住孩子的手,在不伤害孩子的前提下控制住他的身体,平静地对孩子说:“我比你力气大,如果你要对我动手,你会吃亏的。”
小男孩听了站在原地愣了几秒钟,然后快速走出会场,去了玩耍的场地,玩得非常开心。妈妈不可思议地看着这一切,这是她第一次看到孩子乖乖地听从管教。
心理咨询师告诉她,孩子出现问题行为时,大人不要急着评判是否对错,也不要急着教训孩子,而是要先对孩子陈述事实,这样孩子才能更容易听进去。
通常孩子一旦做出我们不允许的行为时,大人总是急着告诉孩子他们做错了,让他们道歉,或是教训他们。事实上,很少有孩子愿意配合。尽管有时孩子迫于压力按照大人说的做了,他们内心也是不服气的。
例如,一家人正围坐在餐桌前吃饭,一个小朋友在凳子上扭来扭去,大人告诉他:“不要乱动,好好吃饭。”孩子就像没听到一样,继续他的行为。
很快,孩子不小心打翻了一碗汤。很多大人都会忍不住教训孩子:“早就告诉你吃饭时不要乱动,现在好了吧,你总是这么不听话!我今天非要教训你一顿不可!”大人的语气里有愤怒,有责怪,有抱怨,有威胁。
试想孩子会怎么做?会哭,会吓得不敢说话,甚至连饭也不敢吃了。有些孩子还会情绪崩溃,反过来攻击大人。
如果我们换个说法:“由于你在吃饭时乱动把汤碗打翻了,现在你需要把桌面收拾一下。如果你吃饭时还是乱动,可能还会再打翻别的东西。”这样说孩子更容易听进去,也能让孩子意识到他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从而让他更注意自己的行为。
这个原理同样适用于孩子起床、写作业、玩耍等方面。对于孩子的行为,大人不要着急评判,更何况我们口中所说的对与错也不是绝对的。
基于事实的描述和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事情负责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本文由“郭利方心理工作室”原创,欢迎关注、点赞、评论,文章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