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利方心理咨询工作室沟通表达内容页

我的孩子怎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你可能需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2022-03-22 17:03:46沟通表达536

  一位小学五年级的家长向我抱怨:“我的儿子很聪明,记忆力好,反应快。可他就是不好好学习,最让人头疼的就是写作业,每天都需要大人陪着才行。写作业的过程中一会儿要找东西,一会儿要喝水,一会儿要上厕所,10分钟都坐不住。大人只要离开一会儿,他就偷偷地玩起来,似乎作业是为我写的。奖也奖了,罚也罚了,用了好多方法,都不管用,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经过深入了解之后才发现,这个孩子身上的问题其实是家长造成的。这位家长很爱孩子,也很重视孩子的学习,孩子一上学她就每天陪着写作业。

  孩子在写作业的过程中,她时不时地提醒孩子喝水、上厕所、休息,帮助孩子找学习用品。孩子一旦出现一点错误,她立即指出来要孩子改正。慢慢的,孩子就对她形成了依赖,只要妈妈不在身边,孩子面对作业就无从下手

  我们经常听到家长抱怨孩子的问题,孩子喜欢说谎,不爱说话,脾气很大,做事磨蹭,总是玩手机等等。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大人总是急着批评、纠正他们,却很少想起来从自己身上找问题。

  仔细想想,孩子的很多问题其实是家长造成的。在《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一书中写道:“每1000个家庭中,就有260个焦虑的家长。”而实际情况可能更糟。

  家长自己焦虑而不自知,反而转移到了孩子身上。孩子在父母焦虑情绪的影响下变得厌学、叛逆、自闭、缺乏安全感等等。很多父母都不知道,因为自己的问题而养出了有问题的孩子。

  以下是当代父母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第一种:事无巨细安排孩子的一切,孩子没有自己的空间

  这一类父母是特别爱孩子的,从孩子一出生,他们就尽心尽力地照顾和陪伴孩子。从吃喝拉撒到衣食住行,大人会安排好一切,孩子不会受到任何委屈。孩子上学后,大人还会安排他们的学习,每天什么时间该做什么,孩子不用多想,只要按照大人说的去做就行了。

  甚至,孩子上什么兴趣班,和谁一起玩,大人也会考虑好。看上去,孩子得到了特别好的照顾。但是,父母的这种做法可能会让孩子失去独立能力,凡事依赖父母。也可能会让孩子反感,变得叛逆,不听话,和父母对着干。

  第二种:望子成龙心切,把自己未实现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

  有一位家长因为家庭条件不好,自己没能好好读书,心里面一直有个大学梦。当他有了孩子之后,对孩子最大的期待就是希望孩子好好学习,将来上个好大学,有一份好工作。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家长就把孩子的业余生活全部安排成和学习有关的内容。平时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让孩子干。

  孩子到了初中,不会做饭,不会洗衣服,不喜欢和人交流。可悲的是,他的成绩也不怎么好,和大人的关系也不好。家长的期待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压力,当他们无法承受时就会出现一些问题。家长不应该把孩子当成弥补自己遗憾的工具,而是允许他们走自己的路。

  第三种:家长的情绪不稳定,对孩子忽冷忽热。

  情绪能力是人的核心能力之一,它可以影响人的一生。情绪能力的高低和年龄无关,很多成人因为情绪能力差,也会做出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如果家长在孩子面前经常放任自己的情绪,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家长情绪好时,对孩子特别宠溺,心情不好时,对孩子大发脾气。

  处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孩子会模仿大人的行为,变得不会处理情绪。孩子还会比较缺乏安全感,总是看着大人的脸色行事。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需求,喜欢讨好他人。

  第四种:总是拿自己的孩子和他人比。

  这一类的家长经常挂在口头的语言是:看看人家小明,每次考试都是前三名;看看人家小红,多有礼貌啊;看看人家小华,还会弹钢琴呢……家长的本意是好的,希望孩子能够以他人为榜样,不断进步。

  但是,经常拿孩子的缺点和别人比,首先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觉得自己做什么都不如别人,产生自卑心理。在不断地比较中,孩子的心理还会不平衡,容易嫉妒他人,看不得别人比自己好。孩子还会认为自己,无论怎么努力都比不上别人,自暴自弃。

  第五种:忽视孩子,不理解孩子。

  有的家长把孩子生下来之后就交给长辈带,觉得孩子只要吃饱穿暖就可以了,不重视孩子的其他需求。等孩子长大之后,会发现孩子不愿意和自己亲近,或者不知道怎么和孩子相处,或者孩子身上有很多问题。

  还有的家长虽然陪着孩子,但是“人在曹营心在汉”,经常把孩子交给玩具和电子产品,只顾忙自己的事情。他们不去理解孩子,对孩子的事情也不感兴趣,孩子和他们分享自己的东西和心情时,他们只是敷衍地应付一下。大人的反应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被重视,久而久之,孩子会向大人封闭自己的内心。

  几乎没有家长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只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孩子的问题其实是大人造成的。问题发生时,大人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能做到这一点,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大人先解决自己的问题,再帮助孩子,可以和孩子一起成长,变得越来越好。

TAG标签:
再来一篇
上一篇:猎罪图鉴:任晓玄为何一见到瞿蓝心身着女装就崩溃自杀? 下一篇:心理学“共情能力”,让我们可以悲伤别人的悲伤,欢喜别人的欢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