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还有一个月就要参加中考了,她的爸爸和妈妈都非常紧张。每天回到家,他们总是忍不住地问:考试还有几天啊?需要的东西都准备齐了吗?复习得怎么样了?做题的时候又粗心了吗?
刚开始,小林还能耐心解答,但是爸爸妈妈连续几天都在问同样的问题,回到家问一遍,吃饭时问一遍,睡觉前问一遍。小林渐渐失去了耐心,她终于忍不住爆发了:“不要再说了!都重复多少遍啦!烦死啦!”然后躲进自己的房间,迅速关上了门,留下一脸错愕的父母。
小林的父母虽然是出于好心,但是他们太唠叨了,不仅没有帮到孩子,还给她增添了烦恼。现实中,有不少父母喜欢唠叨孩子,他们也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首先,唠叨型父母总是重复说起同一个问题或事情。有的父母在孩子回家的第一句话就是:“今天作业多吗?在学校写作业没有?”吃过饭之后,反反复复地催促孩子去写作业。孩子写好作业之后,又不厌其烦地催促他们抓紧时间洗漱和睡觉。日复一日,形成了一种习惯。
其次,唠叨型父母喜欢抱怨和指责孩子,负面情绪比较多。正是因为孩子的表现让他们不满意,父母才会反复地提醒孩子。他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语是:“你总是这么磨磨蹭蹭,你总是这么不长记性,你总是不认真。”孩子如果顶嘴,他们会更加生气。
最后,唠叨型父母似乎无法控制自己的唠叨行为,甚至不分场合、不分时间地对孩子进行说教。他们没有意识到,唠叨已经成为了他们教育孩子的一种方式。在家里,在公共场合,在他人面前,只要看到孩子的缺点就要数落一番。而且,他们没有觉得自己的行为有任何不妥,认为他们都是为了孩子好。
但是,唠叨的教育方式真能帮助孩子吗?答案是否定的。研究表明,唠叨型父母会给孩子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经常唠叨的父母实际上是给孩子树立了一种行为模式。如果孩子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中,他们容易在无形中受到影响,不自觉地重复父母的模式,长大之后可能会对自己的伴侣和孩子采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沟通。
父母的唠叨也会让孩子产生无力感。大人对孩子过多的关注、经常性地不满和指责会削弱孩子的自信心和自理能力。孩子会觉得自己什么事都需要父母操心,什么也做不好,容易对父母形成依赖心理。
父母经常唠叨还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唠叨型父母大多只关注孩子的缺点和不足,却很少看到孩子的成长和进步,鼓励和赞赏就更少了。孩子在父母的唠叨中经常觉得不安全,产生莫名的焦虑和恐惧,一旦无法承受,就会奋起反抗,和父母争吵、冷战,甚至离家出走,导致亲子关系恶化。
唠叨型父母之所以难以改变,是因为他们把注意力都放在了孩子身上,没有想过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心理专家认为,唠叨和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存在一定的关系。到了一定的年龄之后,人的神经系统自控能力降低,总是忍不住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尤其是一些上了年纪的女性或者本身就藏不住话的人,更加喜欢唠叨。
爱唠叨的家长内心深处是缺乏安全感的,他们总是担心自己没有交代清楚,害怕孩子出错。如果他们对细节要求比较高,控制欲也比较强,这种倾向会更加明显。他们通过唠叨的方式让自己的焦虑得到缓解和转移,他们的负面情绪也通过这种方式得到释放,只是会影响到被唠叨的人。
家长总是对着孩子唠叨,也从侧面反映出,他们不知道怎么和孩子更好地进行沟通。他们只有这一种方式,沉浸在自我表达的世界里,却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他们没有更好的方法来改善眼前的状况,就通过强迫性的口头语言来重复自己的不满。
如果有父母不小心变成了唠叨一族,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改变。
第一就是把注意力放在自身,多给自己一些关爱。想唠叨的时候先克制一下,去体会自己的感受是什么,以及这些感受的根源在哪里,不要把因为其他事情其他人引起的负面情绪转移到孩子身上。
第二要学会放松和放手。要相信自己的孩子,他们有能力处理自己的问题。不要过多干涉孩子的事情,可能他们刚开始做的不好,但是成长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孩子偶尔表现不好,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多给孩子一些时间和耐心,宽容一些,彼此都更好。
第三在和孩子沟通时要学会就事论事,不要总是翻旧账,不要给孩子贴标签。父母也可以尝试着学会运用其他方式来和孩子进行沟通,讲道理的方式行不通,可以给孩子看书,带孩子参加劳动,说不定效果会更好。
父母总是为孩子着想,想让孩子变得更好。但是过多的唠叨不仅起不到效果,还会影响亲子关系,给孩子带来不利影响。父母要管住自己的嘴,不要因为教育方式的不恰当而让事情适得其反。
本文由“郭利方心理工作室”原创,欢迎关注、点赞、评论,文章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