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敏是一个特别悲观的人。
最好的朋友结婚了,在热闹的婚礼上,小敏表面上若无其事地对朋友进行祝福,心里面却有些难过,她担心朋友婚后的生活会过得不幸福。
遇到了喜欢自己的人,她的第一反应不是喜悦,而是想到了这个人有一天可能会离自己远去,他们的感情也会越来越淡。
公司给她指派了一项任务,就她的能力来说,这个任务就是小菜一碟,可是她竟然焦虑地睡不着觉,一直想着最坏的结果。
总之,对于生活中的任何事情她都是做最坏的打算,这种思维方式已经形成了一个习惯,渗透到她工作和生活中的各个角落。
和别人相比,她活得很累。她知道很多想法都是没有道理的,但是却控制不住自己去想。她也明白很多事情都是没有必要的,可她总要忍不住去做。只有这样,她才能安心一些。
她为何如此悲观呢?仔细想一下,应该从她小时候就有苗头了。
她出生于一个落后的乡村,当时人们的思想普遍比较保守和落后,甚至有些迷信。她出生之后,家里人找人给她算了一卦。算卦的人对她的生辰八字煞有介事地推算一番之后,摇摇头严肃地说:“这女娃儿的命怕是不太好呀!事业上难有成就,婚姻不顺,晚年孤苦……”
对于一个被认为命不好的孩子自然会让家里人难受,他们虽然依然尽着抚养人的责任,但是眉宇间总是有掩饰不住的无奈和担忧,偶尔还会嘀咕道:“这丫头怎么会这样呢?唉!”
而小敏的经历似乎又在印证着她的命不好的预言。
小的时候,小敏和一群伙伴在一起玩滑雪,其他人都平安无事,偏偏小敏后脑勺上磕了一个大包,好久才好。
小学的时候,老师要抽五名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参加县里的数学竞赛,偏偏小敏那一次的成绩排名是第六名。
小敏参加学校里的长跑比赛,拼尽全力跑了个第四名,但是学校只奖励前三名。
在高考中,小敏以一分之差与理想中的院校失之交臂。
类似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每逢这样的事情发生时,家里人知道了只能无奈地感叹一句:“这丫头命不好,没办法!”长大之后,小敏会自己在心里说:“也许就是因为我的命不好吧。”
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下,小敏越来越悲观,越来越不愿意努力。在她内心深处认为,自己的命就是如此,再努力也没用。所以,她毕业时随随便便找了份工作,觉得只要能养活自己就行。在工作中,她也表现得中规中矩,不出错但是也不喜欢争取。自然而然,她的薪资和职位也一直比较平稳。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认为,一个人悲观性格的形成其实是和连续不断的挫折感造成的。一个人如果总是把失败的不好的结果归因为和自己有关的无法改变的因素,他就会产生强烈的无助感,逐渐形成自卑和悲观的性格。
在孩子小的时候,身边的大人对他们认知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孩子遭遇挫折时,对原因的解释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思维习惯。
以学习为例,当孩子成绩不理想时,大人如果说是因为孩子太笨、运气不好等因素造成的,孩子就会变得消极和无助。如果大人告诉孩子是因为他们学习时间少、理解不深入造成的,孩子通常会愿意努力改变,并对结果充满期待。
因为第一种解释是孩子无力改变的,第二种解释是孩子能够掌控的。
故事中小敏的家人先是给她灌输了“她命不好”的迷信思想,然后又经常把生活中大家都会经历的一些挫折进一步归因为小敏的命运。显然,生辰八字这些东西小敏是无法改变的。久而久之,小敏就变得悲观和消极,对生活失去热情和失望。
当然,性格的形成和先天基因也有关系。但是后天环境和早期抚养人的教育方式起的作用更大。身为父母,我们无法改变自己及孩子的基因,但是孩子生长的环境和教育方式我们是可以掌控的。
也就是说,孩子的性格和命运,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父母。
本文由“郭利方心理工作室”原创,欢迎关注、点赞、评论,文章谢绝转载。